妈妈逝世,8岁女儿不哭不闹,是冷血吗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爸爸半个月前去世了,但是很奇怪,我没有崩溃,没有嚎啕大哭,反而异常平静,是因为我冷血吗?
这个问题有将近一百万的阅读量,其中一个评论有一万多人点赞,他告诉作者说:
你只是还没接受这个事实,潜意识里觉得他还是在的,在未来的一年里,你会有无数次的崩溃和嚎啕大哭。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妈妈逝世,8岁女儿不哭不闹,是冷血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原因。
去年下半年,我老公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妻子因为得了胃癌去世,家里孩子仅8岁。过年的时候,这个朋友带着孩子约我们一起出去玩,我特意悄悄交待我家孩子,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她的妈妈,以免她伤心。
后来私下相处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们说,孩子知晓妈妈去世之后,一点都没感觉出伤心,甚至直到现在孩子连问都没问过她的妈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事实上,最亲的人去世,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事件,在最初几天孩子可能头脑里十分混乱,很可能造成孩子创伤xing压力障碍,这种疾病可能在几天甚至六个月内发生。
在创伤xing压力障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那就是选择xing遗忘,也就是说,她无法记住与创伤相关的细节或者事件,会盲目回避创伤里的人,所以孩子不会有太大反应,甚至会很淡漠,但过几个月等她回过神来,想到亲人的点点滴滴和相处细节,也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泪流满面,思念不已。
西班牙儿童心理专家大卫曾说过,如果孩子面对家庭成员或者熟悉的人、饲养的宠物离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孩子理解死亡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情感的缺失和痛苦,也许孩子很悲伤,会不愿意说话或躲起来,给孩子一点时间或者拥抱孩子,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不要哄骗和糊弄孩子,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他们会疗愈伤痛,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事实上,很多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孩子基本构成感情认知体系后,越早地接触并认识到死亡,产生心理阴影与创伤面积就相对越小。
一直以来,面对死亡这类涉及禁忌的严肃问题,中国家长是十分头疼的,那么我们如何坦然地跟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呢?
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隐瞒真相。
如果我们隐瞒了,那就会给孩子一个敏感的信号——我们在隐瞒什么,到底为什么隐瞒。
再加上本身丧葬的悲悯,孩子极易误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和深度。
懵懂的感知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我们在面对一件足以悲伤的事情,我们爱的人彻底死去了。
不建议家长在孩子初级认知阶段,用过于隐晦的字词遮蔽死亡的话题。
比如;“他走了”“他永久地睡着了”等等,无论何种,都会给孩子不精准的解释而导致误解。
就拿“他睡着了”分析一下。
家长如果把死亡简单地与睡觉相联系,看似用孩子的生活概念来抽象解释死亡,但是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会恐惧睡觉,害怕一睡觉就会死亡。
同样也得规避掉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性理解,比如“他去天上了”“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去天堂或者极乐世界了”。
这种理解看似规避掉“死亡”话题的尴尬,但把死亡迁移到另一陌生的领域,难免会给孩子一种想要找回甚至被抛弃的感觉。甚至会恐惧天上自然的东西,比如与丧葬气氛接近的“雨”“闪电”和“雷声”。
可能孩子觉得是去天上的逝者的哭声和哀嚎,会进一步强化孩子本身的惧怕感。
用具象化行为解释死亡的含义,也可以让孩子参与丧葬的过程来感知死亡。
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圆满,但在我们健康时就要懂得珍惜生命,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死了以后人就没有了,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也不能共同经历一些美好的事物。
同时让孩子知道,老人的死亡是必然,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但我们一同经历过,爱过彼此,拥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可以保留他留下的物件,想着他,谈起他。
用这些日常平淡的行为反证死亡的含义,一来充实孩子对死亡具象化的理解,二来减缓死亡对孩子的认知冲击。
孩子大一点,可以带孩子去感受葬礼上悲伤和庄严的气氛,塑造孩子心中正确的“生死观”。
利用一些动画片或者死亡教育绘本,用孩子的视角打开对死亡的认知。
之前有一部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就是以死亡与亲情的交织为主题,其中有一句话就特别好诠释了死亡——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记住离世亲人对我们深刻的爱才是我们重新开始热爱生活的勇气,让孩子明白生死本就是世间的规律,是人所不能控制的,而我们所能控制的就是珍惜眼下的时光,珍惜与爱的人的时光。
另外针对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用绘本来向孩子解释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推荐一套十分适合3-8岁孩子看的生命主题绘本,名字叫《让孩子了解死亡》。
这套绘本一共6册,分别从生命的由来、宠物的离去、亲人的离去等等多方面全面向孩子讲述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到底是什么。
书中关于宠物的主题,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宠物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体会到爱和陪伴,但同时又告诉孩子:宠物的离去并非悲伤结局,它是带着孩子的爱而离去,同时孩子因为自己付出了爱,才能接受宠物的离去和死亡,也才能勇敢地走出悲伤。
还有关于亲人相处的主题,讲述了老人对孩子的爱,也让孩子从书中的故事上慢慢感受生命兴盛与衰败、知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从中领悟生命的历程,学会用更多的爱来陪伴家人,明白人生的价值,真正理解生命和死亡。
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能够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家人,强烈建议家有3-8岁孩子的家庭,让孩子看一看这套《让孩子了解死亡》,链接放在这里,点击即可购买!
耐得住性子,引导好路子,才能让孩子勇敢的面对死亡,努力珍惜当下幸福的时光。正如伏尔泰的那句名言一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赋予死亡唯美的意境,才能真正打散死亡笼罩在孩子心中的阴霾。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