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设死亡课程,老师带孩子聊生死

脩聿

江苏常州某幼儿园为孩子们开设了死亡课程。老师带小朋友们进行林地活动,捕捉皮球虫饲养观察,在皮球虫死亡之后,老师会引导孩子们观察死去的皮球虫,总结虫子活着和死后的不同。

随后将话题切换到人类身上,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死亡是什么、死后会怎样......最后,这堂死亡课程以给皮球虫办一场葬礼而结束。

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幼儿园负责人如是说。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所以在看到有人死亡后,孩子们往往会产生好奇心,但家长们的态度往往讳莫如深。孩子们得到的答案,要么是去天堂了,要么是出远门了、睡着了,更多的时候,他们根本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中国的孩子,不仅不知道人是从哪里来的,还不知道人是怎么没的。

家长们在这一话题上选择性地缺位,一方面是因为死亡太过沉重,让一个稚嫩的孩子提前接触生命的高深莫测,万一出现了心理上的创伤,谁能负责?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长不想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不想让孩子提前懂事、人格独立,内心永远保持单纯干净,就能一直快乐下去。

可惜,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当孩子最终得知生命的真相,后果不一定是好是坏。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数不胜数的现实案例,更能直击人的心灵。

江苏一名13岁的单亲女孩因父亲离家3年,情绪崩溃、心理抑郁,给母亲留下遗书之后自杀,遗书上写着,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广东一名12岁的6年级女生,因为没有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被当众责骂后,从教学楼上跳下身亡。

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未必明白自己的生命有多珍贵,更不懂得珍惜他人的生命。

去年10月20日,大连13岁的男孩蔡某将邻居10岁女孩残忍杀害,抛尸灌木丛,尸体被发现的时候,蔡某混在人群中嘟囔,真死了啊。

2年前的12月2日,湖南益阳的12岁男孩吴某康,因为在家中抽烟被母亲发现,受到母亲的皮带抽打,于是从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将母亲砍死。

小小年纪的他们,真的懂得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11岁之后,才会将死亡看做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但会认为死者没有生理机能,并且对死亡感到焦虑。在此之前,他们会认为死亡是可逆的,甚至只发生在老年的时候。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上面提到的这些自杀、杀人的十几岁孩子,已经完全懂得死亡的结果,却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死亡,或者将他人推向死亡。这说明,我们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完全没有做到位。

对孩子来说,一些形象而又生动的绘本作品更加吸引眼球。

丹麦作家金富兹阿肯森创作的儿童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了小奥斯本的爷爷在死后继续陪伴孙子回忆人生的事情,从而教会孩子珍惜每天的时光,正确面对亲人死亡。

生命有终点,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重要的不是我们将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死去,而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创造了多少价值,实现了多少不可能的事情,被多少人谨记在心中。

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传达的那样,当没有人再记得的时候,一个人才算真正地死去。

怎样对待死亡,决定了一个人怎样对待生命。

《寻梦环游记》的灵感来源地墨西哥,每年11月1日和2日都会举行亡灵节,他们会和家人、朋友团聚在一起为亡者祈福,认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意义,也是生的补充。相应地,也有数据显示,墨西哥年轻人的幸福感指数排名世界第一,有98%的墨西哥年轻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而在中国,死亡的传统意义更为庄严肃穆,人死之后,要经过报丧、入殓、守灵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下葬之后,家属还要守孝,期间有不少禁忌,如不能婚配、不能同房等,要求极为严格。

所以在中国人眼里,死亡是一件不容亵渎的事情,更不适合肆意传播和言说。而在孩子们眼里,死亡却并不可怕,反而可以是一件可以拿来要挟、威胁的事情,作业没做好、师长太严格......甚至没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某件事,都能成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快乐而又美好的,没有人会觉得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会主动接触死亡,但事实是,这样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死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孩子们的死亡,却不是轻重可以衡量。

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它不仅让人明白死亡的不可逆性,更能让人好好活着、用心活着、有意义地活着。让小朋友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遇到问题、压力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夺去生命。

毕竟人死不能复生,死亡带走的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8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