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采水引来地表塌陷,如果不干预,地下水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水源科学。沉陷灾难,从六十年代初期,作为“地层蠕动”式的沉陷灾难,已与空气、水源、噪音、磁电诸多污染一起,越来越沉重地对人类构成了咸胁。可“沉陷灾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包括大漠在内的任一地区,对基底水文地质体来说,经化万年的地质史,已构成天然的系统均衡状态。这意味着,地表以下几米至上千米的含水层系,它的水量、水头……至某种天然下的稳定状态。人类对水源开采,使水量大减,水头一跌再跌,致水头上托力大衰。反过来,也就相应使上部地层增重压下来。此外,又无法排除人类活动和巨型大厦的附加增重条件,结果呢?粘土被压缩,沙层被压密,就水体本身的体积也会减少。
时间一长,地层就会“蠕动”收缩变形,不幸的地面沉降就会发生。上海市~年的46年,沉降了2.63米东京市~年的17年,沉降了3~4米墨西哥城~年的30年,沉降了8米加利福尼亚州原金华流域~年的31年,沉降了8米。我国古都西安,发生了五条雁行排列的大裂缝,缝宽0.1——8cm,深10米,长1.5~8公里,间距2~2.5公里。虽然,利用停采(地下水)和回灌(含水层)等措施,可以终止地面的再度沉降,但已有的沉降苦果,则难逆转。这似乎与一系列压密、流变、渗透、固结机理有关。
上下水量评判,对大漠来说,上部丘中水远远没有丘底地层中的水多,这似可作定论,但丘底地层中的上部与下部的水量,又是谁富呢?年以前,国内当时有一股深层(水)热,认为深层水无污染,水头既高(几可自流),水量又大,又不与农收浅井争水源。所以井深常常一打就是几百米。但从内地许多城市的供水发现,深层承压水水量日渐枯竭,水头则一跌再跌。如我国河南省郑州市,年前,承压水头能高出地表十多米,上部潜水文广泛存在,但经十多年的开来,仅在年,水头即以每年2米以下的速度下跌,几跌至原来高度的一半。
就是大漠丘底水源,何尝不依此规律呈瑰?像腾格里和乌兰布和基底,已经证实,湖盆型的白垩纪沙砾质碎屑岩,层虽厚,而含水不足其半;水头高而水量有限,水清澈而水味苦咸。但它的上部老第三纪碎屑岩水和更上部的新第三纪碎屑岩水,水头虽越来越小,但水量反倒有增无减,水质也逐渐消苦变淡。直至前数年,才在国外文献,由美国人曼因策尔对达科他沙岩的论断得了小解。曼氏经过论证,在38年的井群输水中,发现83.3%的水量,来自沙岩自身和水的弹性,只有16.7%的水量,才来自远地补给源。
近来,我国学者陈雨孙,也作了定量的论证:含水层刚性体的模式,水量是%来自边界(补给),而弹性体的真实模式,水只有4%来自边界,而96%是源自自身和越流。可以使我们看到,含水岩层资源的贫富,既有补给来源的一面,也有含水层自身特征的一面。豪直又补充道。同样大小、形态的含水层,水量可以相差悬殊。悬殊的因素,则为含水层的释水能力所造成。这个释水能力是由释水系数Se值表出的。岩性结构和颗粒大小相近的情况下,地层的时代越老,处居越深,压密越重,也就使Se值越小。这可能就是水头虽高、水量反小的主要原因。
不妨,详细解剖一下曼氏认识过程。年曼氏与其同事对美国达科他沙岩体进行供水研究。前人的研究和他对问题的孜孜不倦,已从岩石体物的压缩性和对海潮的观察中,初步建立了压缩与回弹的模糊概念。但他穷追不舍:1,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相沉积,初期沉积物的孔隙度可达80~90%,后因受压,水被排出,成坚硬岩石后孔隙度已至35%了。后来权咸的土力学家泰萨基教授对该坚硬沙岩作过重复试验,核实,孔隙度不断随压力反向改变,减压后,孔隙度又略有发展。
接着,2,他一个又一个的深入观察,几乎所有的地面沉陷,总是与地下水的开采、油流的采空相关。3,加利福尼亚州的罗迪附近的承压水钻井,火车一过,水位就涨。涨值大小,明显与客车、货车或是单一火车头,有着差别。4,经过一次又次的实测计算,至少有83.3%的水量,由沙岩的弹性所造成。从而使他最后断定,承压含水层一方面形成“体积量”注满了含水层,另一方面,由于水头增高,压力增大,沙、砾介质的颗粒骨架被压缩,水的体积也微被压缩,多出的水量,就贮蓄在骨架变形后孔踪的增大上和水被压缩增密的质量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