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飞G20大阪峰会恐难化解贸易紧张

盘古智库

日本产业经济动态

盘古智库东北亚研究中心

年第三期

李玲飞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撰写)

日本景气基调判断连续两个月“恶化”,受全球经济减速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出口持续下滑,国内居民消费支出亦有减少,但受企业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住宅市场投资拉动,一季度GDP修正值增速小幅上扬。

庞大市场吸引巨头携手,中日新能源汽车合作进入夏天。

G20大阪峰会恐难“化解贸易紧张”:特朗普借力日本,中国如何应对?

中日韩自贸区、RCEP与CPTPP: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突围武器。

最新数据显示,日本出口下滑、制造业生产与就业需求减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连锁反应致景气基调恶化。

日本内阁府6月7日公布年4月景气动向指数速报,同步指数.9,较3月上升0.8点(修正后),扭转了连续两个月下降的趋势,但基调判断与3月份相同,仍为“恶化”。

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日本年上半年出口持续下滑,年4月出口额66,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3%,减少趋势已经持续5个月,对华出口下降尤为明显,年4月,电机与一般机械类对华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1.3%和17.3%。

出口低迷,国内制造业生产的库存压力也随之而来。据日本经济产业省5月31日发表的采矿与制造工业指数,年4月工业生产指数为.8(季节调整后),较前月上升0.8点,但考虑到十连休前赶工因素,这一数据并不乐观。实际上,自年第四季度以来,日本采矿与制造业生产指数下滑趋势明显,与之相伴的,是产品库存量的增加。年4月采矿与制造业库存指数为.8,虽与3月持平,但高于去年同期(.5)。

制造业生产萎缩、库存增加,使日本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年4月份制造业新增就业需求延续前三个月下降势头,较去年同期减少4.6%。另一方面,兼职和临时雇佣员工数量和所占比例均有大幅减低。受雇佣状况影响较大的消费信心指数也体现出恶化的趋势,内阁府刚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8个月下降5月份为39.4,较上月降低1.0点,较去年同期降低4.9点。

信心指数反映在实际统计数据上,是居民消费支出的减少。6月10日发表的年第一季度GDP统计数据(修正后)中,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为-0.1%,考虑到日本居民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五成五,这一统计数据意味着日本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但是,受民间企业设备以及民间住宅市场投资的拉动,修正后的第一季度GDP数据较之前提高了0.1个点至0.6%水平,换算后,年GDP增长率约为2.2%。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主要集中于对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尤其是为了适应未来人手短缺的趋势而进行的IT化和自动化改造。

瞄准世界最大的纯电动车市场,电装、丰田等日本大企业掀起在华投资与合作的新热潮。但长远来看,中国应鼓励企业把中日新能源合作拓展至燃料电池和制氢等技术领域。

近期,日本企业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繁。先是5月末电装(DENSO)宣布投资不少于20亿人民币在中国建设新能源汽车部件工厂,后有6月初丰田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达成合作,推动动力电池的开发与生产。在丰田背后,还有松下(日本最大、世界排名第二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丰田有两家电池合资企业)和斯巴鲁(与丰田共同开发纯电SUV的合作车企),也随之成为加盟者。

这些公司的用意很明显: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半壁江山,而电驱动代替传统燃油动力将是汽车动力发展的趋势。以生产燃油喷射、发动机点火和汽车电子系统闻名的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电装,为了追赶这一趋势而转型布局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模块等开发、销售。丰田的目标则更加明确,从年在中国市场推出第一款纯电(EV)车型开始,用5年时间,达到电动车车型超过10款、全球销量超过万台以上的目标。为此,在日本国内,丰田选择与松下建立合资子公司,在中国,选择两大巨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作,共同开发和生产车载驱动电池以满足其战略需求。

中日两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合作,无论在提高技术水平还是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与出货量,都有益于我们的行业发展。但是,从长远看,我们应该把动力电池和储能式电动汽车方面的中日合作,逐渐扩展到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以及相关的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等新能源产业。

第一,氢燃料电池汽车符合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氢燃料车在行驶阶段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零,而且氢属于可再生能源,因此从减排、治污、经济和能源安全角度,都优于传统燃油汽车;与纯储能式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车续航里程更长(基本与传统燃油车相当),加注时间更短(基本与燃油加注时间相当);与汽油和锂电池相比,氢燃料效率更高、能量密度更大。

第二,日本燃料电池及相关产业布局很早、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与日本企业合作有益于我们的创新体系建设和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

以丰田年量产的氢燃料车“未来”(Mirai)为例,该车型的燃料电池性能和车载储氢设备的轻量化、耐用性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2,Wh/kg(我国工信部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年后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标准为Wh/kg),电荷传导性较传统燃料电池提高3倍以上,铂合金触媒层活性提高1.8倍以上,整体电流密度提高2.4倍。车载储氢罐有三层强化保护(塑料、炭纤维和玻璃纤维),外部钢结构厚度比传统储罐降低37.5%,仍能维持优秀的耐压能力与抗冲击能力。成本角度,该车目前售价万日元左右(约46.5万人民币),较同级别“皇冠”高万日元,补贴后价格日元(约32万人民币)。3分钟可加满氢气(约5公斤),花费0日元(约元人民币),可续航公里。丰田计划年改进型氢燃料汽车,不含补贴的价格接近同级别混动型汽车(价差降至70万日元,约4.4万人民币),同时续航里程提高至1,公里。

日本目前(截至年6月)投入运营的加氢站有家(不含移动加氢车),另有27家在建或计划建设。氢气价格为含税每公斤1,日元(约70元人民币),按丰田和本田两款车的续航里程(标称)计算,运行费用均小于汽油车。近期日本三大工业气体制造商之一AirWater宣布其改进后的制氢装置(VHR)已经正式投入商用,较过去整体制氢成本可降低25%,另外,川崎重工的新型液化氢设备将在年正式投入商用,液化效果提高近20%,储备与运输成本也将相应降低。随着这样的制备与储运技术进步,日本氢气的价格将会不断下降。

我国目前氢燃料汽车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燃料电池技术(效率、寿命、供应链等)、氢气制备、运输、存储的成本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弱,如果能选择丰田、AirWater等具有顶尖技术和丰富商用运营经验的日本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无疑将有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

特朗普利用日本对付中国,想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占据先机与优势,6月末的G20大阪峰会,中国应做充足准备,勿使之成为特朗普压制中国的舞台。

自5月6日宣布对价值2,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以来,掀起新一轮贸易摩擦战火的特朗普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游说其盟友“站队”,将华为等中国通信设备厂商排除于供应链之外。而在亚洲国家里,日本是特朗普政府争取的最重要对象,考虑到特朗普与安倍之间“特别亲密”的私人关系,日本也是最有把握成为“队友”的盟国。因此,近几个月以来,日美之间互动频繁,安倍四月访美,不到一个月后,特朗普访日,算上6月末即将召开的大阪G20峰会,特朗普与安倍间的首脑会面总计达到12次,近三个月的频率达到每月一次。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当下,日美首脑会谈中涉及多少针对中国的话题、达成了什么样的合意,日本政府的公开信息中没有提及更多细节,但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文件和一些知情者透露的情况,5月末特朗普访日时,双方在信息及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共识,其中所谓“确保可靠、可信的供应链”(reliable,andtrustedsupplychains)等部分内容,用意则非常明显。日本政府的亲美姿态以及在中美贸易摩擦方面的暧昧态度,让很多敏感的日本通信企业和服务商陷入混乱,尤其是与华为有合作的供货商和终端销售商。他们判断日本政府会听从美国的游说,从而采取市场禁入和技术与部件输出禁止的政策,因此KDDI、NTT等电信服务商很迅速地提出延迟或终止华为终端的销售,而村田制作所、京瓷、TDK等华为供货商开始评估停止合作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并做好减计收入的准备。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语焉不详也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多月来,很多企业问询经济产业省,要求政府给出明确的态度,期间也出现过松下公司先发“供断”声明随后予以否认这样的“乌龙事件”。

官方的暧昧态度和企业陷入的混乱反映出安倍政府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面临的“站队”窘境与日本企业的无奈。但是,无法摆脱受制于美国的现实并不代表日本心甘情愿地站在美国阵营,至少在 中,特朗普的“大棒政策”已经在事实上把日本推向了中国。

在特朗普挑起的全球性贸易摩擦战火中,日本是美国要对付的主要对手之一。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统计,年日本对美国的商品贸易顺差为亿美元,而日美贸易磋商历经十几轮仍未有实质进展,按特朗普去年的说法,没有积极推进谈判或者实施报复的唯一理由是“正与中国展开磋商(腾不出手来)”。在日美贸易谈判中,美国列出二十二项要求,从下调农产品、汽车的关税,到增加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从严格执行美国贸易法到限制日元汇率,其中很多要求(尤其是服务贸易和汇率)两国间存在严重分歧,日本很难接受。日本不希望美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得手”,一是因为中方的让步可能会对日本以后的谈判带来压力,二是日本有理由相信,美国“得手”后,下一个“受害者”必是自己。

日本并不能从中美贸易摩擦中获得任何好处,中国若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失利,日本也不能从美国方面分一杯羹,相反会对业已下行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据商务部统计,截至年底,日本对华累计投资项目超过5万个,实际到位金额超过1,亿美元,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家中排第1位,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中美贸易摩擦给这些日本在华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已经非常大,上市的大企业,像丸红(其农产品子公司)和松下在5月份的财报中,分别因中美贸易摩擦做出亿~亿日元的减计处理,一些规模稍小的在华制造、对美出口企业,如小糸制作所(生产车灯电路板)和牧田(生产电动马达等)等,仅由美国追加关税,就有10亿日元以上的成本增加。同时,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贸易摩擦间接导致自中国的订单减少,出口下降的趋势已经明显反映在日本对华出口数据上,据日本民间智库“大和总研”报告计算,中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经济的间接影响,将导致GDP下降0.03%。而假设美国在对华贸易博弈中得逞,由于其单边主义性质,日本也无法获得任何好处,反而在一些贸易领域,会面临更多来自美国企业的竞争。因此,日本既不希望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和加剧,也不希望看到中国失利。

日美关系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安倍与特朗普的“亲密关系”只是日本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外交策略,也不能掩盖两国背后的分歧。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以及他频繁撤换事务性官员,让日本很难与美国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政府间沟通渠道,只能选择与特朗普直接打交道这种日本并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外交方式。而“高尔夫”外交、“‘令和’时代首位到访日本的外国首脑”等等迎合特朗普喜好、给足美国面子的安排,也不过是日本在摸清特朗普性格和风格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安倍与特朗普之间私人关系的脆弱与局限性,日本政府应该心里有数,毕竟几年前特朗普还在批评美国官员被日本的糖衣炮弹所击倒(winedanddined),而安倍及其阁僚们则是发出炮弹的凶手(Abeandallofthesekillers)。我们也能看到,安倍在用高尔夫和日本料理款待特朗普的同时,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一直在各种场合批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反映出日本面对美国施压的无奈,但在核心利益的分歧上,日本未必情愿让步,或是选择站在美国立场。

日美关系,至少在经济贸易领域,并非如表面那样“亲密”。

(照片来源:日本首相官邸网站)

日美互动中,是否有针对中国的安排?有哪些合意?中国对此应有所警惕,但也要看到,这场对美贸易博弈中,日本有理由也有可能站在中国立场。G20福冈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已经闭幕,由于美国的坚持反对,发表的公报中删除了“解决贸易紧张局势是迫切需要”等对美不利的内容。G20大阪峰会在即,中国应当抓住机会,在避免美国主导相关议程而使峰会成为压制中国舞台的同时,争取各国的支持与合作。

实际上,中国可以利用G20峰会这样的多边环境摆明态度、发出声音。首先,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阶段,各国(尤其是大国)应当携手合作、应对风险、共渡难关,而不是为一己私利,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制造贸易摩擦。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与紧张局势,对各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都有不利影响,包括日本在内的多数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的认识一致。而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一直对外称贸易冲突对美国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影响,美国政府会保护国内消费免受高关税影响,这种宣传在国际上并不得人心,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其次,另一个共识是:国际贸易中的问题与分歧,应当在世贸组织框架中,利用国际规则来处理,而不是采取单边主义和关税制裁的手段加以解决。贸易不均衡并非中美之间独有,而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对外开放,也不是仅对美国开放,而是面向世界的开放,贸易中的失衡与分歧,应当在多边框架中通过磋商而非单边制裁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奉行单边主义、在全球挥舞大棒的特朗普政府,不仅抑制了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也已经成为多边机制的破坏者。在G20峰会乃至其他多边场合,中国应当强调和放大这些共识,并且表明,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与美国针锋相对或仅仅为解决自身贸易问题,而是在维护国际规则与体系,以及各国共同的发展利益。

除此之外,中国可以与G20大阪峰会的东道主日本在经济贸易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对话与合作。在两国关系已实际转暖的背景下,扩大在金融、贸易、能源与环境、养老等两国共同关心领域的合作,推进中日有关社会保障协定等已签署的促进贸易、投资文件的贯彻执行,推动自由贸易区谈判,把中日在自由贸易区的携手合作延伸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乃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从而达成全面的互惠的多边协定,对中国化解风险、拓展多元国际市场都有长远的意义。

加快中日韩自贸区与RCEP谈判进程、参与CPTPP不仅是中国应对贸易争端可加利用的突围武器,也应当成为将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

中美经贸磋商前景不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打压已经突破经济和贸易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通过多边贸易机制、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来拓展多元国际空间,成为必要的手段。一来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或其他多边经贸机制,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更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为推动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长远发展战略创造有利环境。二来减少对美国市场和贸易的依存度,寻求其他替代市场和贸易伙伴,可以化解 带来的风险。另外,眼见美国对华贸易份额不断减少,其他国家成为填补并逐渐增加对华贸易份额,美国国内的质疑和反对声音会对政府形成压力。

在亚洲地区,中国拓展多元空间的对象,目前主要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

出席G20大阪峰会的RCEP和CPTPP国家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自2年作为政治设想提出以来,已经第17个年头,自年3月至今,三国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经举行了十五个回合。就贸易而言,中日韩三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一旦达成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形成拥有15.6亿人口、GDP与贸易额占世界两成、亚洲地区七成的庞大市场与贸易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是自由贸易协定难产的主要因素:由于中日、韩日间历史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日本的影响与牵制,日本不愿意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自年底业已生效,而中日与韩日之间的磋商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

目前的形势和日本的态度,则有助于三方展开实质性磋商并期待取得积极进展。第一,中国目前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位列第三,而出口贸易对日本的GDP影响较大,在目前日本出口萎缩、宏观经济景气恶化的情况下,加速自贸协议的谈判和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于日本经济有利。

第二,日本之前最看重的TPP多边贸易框架由于特朗普政府的退出而意义骤减,通过多边机制达成日美贸易协议的想法落空。在亚洲地区,通过中、韩两国加入而形成或扩大自由贸易圈,则能够缓解美国的压力、加大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第三,通过多边贸易机制提升本国在全球自由贸易中的影响,是日本政府一直以来的希望。年2月,日本与欧盟之间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生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日本来说,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利好(日本对欧盟的进出口分别占其贸易总额的11.7%和11.3%),也是其拓展 略的阶段性成就。EPA生效后日本政府表示,今后将再接再厉,加速与中、韩之间缔结贸易协定。

目前的自贸协定谈判,尽管在农产品等领域存在难题,但加快实质性谈判的基础已经具备,不妨借上述契机,推动日本加速磋商进程,促进下一轮谈判取得进展。“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10+6模式(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最早由中国提出的东亚自由贸易圈构想(东盟+3)演化而来。协定所涵盖的人口占世界一半,GDP与贸易额约占世界的3分之一。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当下,RCEP谈判早日达成,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也将为推进全球自由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次G20大阪峰会,中国领导人将有机会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RCEP谈判对象国领导人会面,为推动“争取年内完成RCEP谈判”的计划做最后冲刺。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前身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由亚太经合会议成员发起的亚太地区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包括日本等11个签约国(签署并经国内立法机构批准的有7个国家)。美国曾是早期TPP的签约国,但特朗普任总统后,马上签署行政命令,美国退出了TPP。美国的退出,也引起其他国家态度上的摇摆,正是由于日本的推动,TPP协定谈判得以继续并最终形成CPTPP。

美国退出TPP后,很多分析家以及CPTPP成员国认为中国有机会也应当把握时机接触甚至加入进来。与RCEP相比,CPTPP在自由化程度和协议约束力等方面层次更高,结构更加紧密,中国加入CPTPP,可能要应对更复杂的制度性挑战,做出更多的承诺和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但是,这些挑战、承诺与改革将会为中国应对 提供有利的制度性支持,从长期看,更加有利于稳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为中国提供塑造全球经济的机会。

中国尽管没有加入CPTPP的明确意图与计划,但不妨利用这次G20大阪峰会的契机,与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日本这四个同时也是CPTPP签约国的成员坐下来聊一聊共同关心的贸易问题与贸易合作,不一定要针对美国或者贸易争端,而从长远角度寻求区域合作的交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