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事件导致恐龙灭绝墨西哥陨石坑被发现

“生命是奔放的,他们总能找到出路。”——《侏罗纪公园》

提到远古时期的巨大生物,“恐龙”一词往往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那些数目繁多、奇形怪状的生物自从在约2亿万年前的三叠纪出现开始,就构成了当时地球食物链的主体。总共统治地球长达1亿万年之久,是货真价实的世界霸主。

目露凶光的恐龙

而距今1.44亿年到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那时地球的气候变得比以往愈发湿润,环境更加宜居,新的植物种类也开始不断出现。而相应的,这时候地球上的恐龙种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可谓是恐龙的黄金时期。

在白垩纪的这些恐龙中,不乏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残暴强大的暴龙、有“迅捷猎手”之称的迅猛龙、巨大好斗的南方巨兽龙以及被当作主要食材的擒龙。它们共同构成了当时地球上完整的生态体系,缺一不可。

迅猛龙

但王权是没有永恒的,恐龙们对地球的统治也随着万年前突如其来的大灭绝而成为了泡影。也使现代的我们只能通过书籍或电影等手段来了解这些昔日霸主的真实样貌。而关于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也一直众说纷纭,而在墨西哥深海发现的陨石坑,使此前各执一词的学者间的争吵逐渐平息下来。

不同的学说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的“恐龙大灭绝”(简称K-T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也是最近一次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虽然灭绝程度并不是排名中最高的,但也因灭绝了当时地球上所有非鸟类恐龙而为人所熟知。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此前的学者们各执一词,已经出现了不下十几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不同声音:有的人认为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地球磁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恐龙这种生物对地球磁场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最终灭绝。

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球磁场

有的说法认为由于地壳变化,恐龙生活的大陆发生了分裂与漂移现象,而随之而来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使恐龙走向了灭亡。

还有学者认为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万年前地球气温陡然下降,大气含氧量也随之降低,恐龙无法适应低温导致灭亡;还有的观点坚称大量的被子植物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的毒素使恐龙死亡。

虽然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学说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确凿的证据。目前既有明确解释也发现了证据的学说是“陨星撞击说”,人们认为是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了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也是目前支持率最高、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陨星撞击地球构想图

漫长的消亡与幸存者

大部分的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只是一个开始,恐龙的灭亡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可能持续了数千年之久。而研究发现灭绝事件很有可能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德干暗色岩的长时间火山喷发,或许也是小行星撞击之外的另一个导致恐龙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行星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使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蔽了阳光,植物们的光合作用也就随之降低,导致了陆地上的植物与海中浮游生物逐渐衰退并灭亡,而在白垩纪晚期,植物与浮游生物仍是食物链底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未来还会遭到小行星的撞击吗

赖以生存的植物没有了,以植物为食的草食龙自然数量锐减,而这样一来以暴龙为首的、以草食龙为食的掠食者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海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许多海洋生物(如藻类和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菊石)也就逐渐灭亡,最后导致以菊石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的大型掠食者(如沧龙)也难逃此劫。“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对生态圈这一现象的形象诠释。

当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物还是有的。杂食性、食虫性与食腐生物由于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在这次的灾难中得以存活,杂食性的哺乳动物与鸟类也借昆虫、蚯蚓等小动物逃过一劫;河流流域的生物们受到的损伤远比陆地生物要小,因为它们可以以河流冲刷下来的陆地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远古巨型鱼类构想图

而海洋生物中,生活在上层浮游带的生物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而生活在海底海床的动物收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而从这次令恐龙灭绝的大灾变中存活下来的最大型陆地生物,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鳄鱼,以及鳄鱼的老祖宗离龙目。

它们半水生与冷血、杂食的特性使它们可以在两栖生活的同时数月不进食,勉强挺过了这场灾难。但这也导致许多鳄鱼的分支物种灭绝,使其多样性遭到重创,毕竟这次的灾变灭绝了75%的地球物种。

远古鳄鱼分支物种构想图

但这样的消亡并不是听上去那么迅速,而是一个缓慢痛苦的过程,大部分学者们猜测最后为这次的大灭绝一锤定音的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而海平面与气候改变的原因仍然是万恶的小行星。而此类陨星撞击学说的证据也在墨西哥被发现。

墨西哥的发现

早在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就已经在尤卡坦半岛一带开凿钻井了,他们当时曾在约1.3公里处挖到相当厚的安山岩层。这项发现让人感到惊奇,因为安山岩层的形成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地球内部地热形成,二是由陨石撞击产生。当时的人们将其认定为火山穹丘,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一带很少有火山地形。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GlenPenfield)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从事石油勘测工作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该陨石坑呈椭圆形,位于尤卡坦半岛港口的38千米以外,平均直径超过了公里,深度则超过了米,分为海下与陆上两部分,是地球表面已知的最大型的撞击地形。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一切证据都表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陨石直接撞击形成,从岩石的同位素可以推断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万年前,正是白垩纪与古近纪交叠的时期,与恐龙灭绝的时间刚好吻合。

海底的岩石样本

而在年,诺贝尔奖得主、西班牙裔美国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其儿子也正式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导致了白垩纪末期大规模灭绝”的观点。

而同样提出过“陨星撞击”观点的亚利桑那大学研究生艾伦·希尔德布兰认为撞击地点可能位于加勒比海一带,并曾于年去海地地区进行K-T界限勘察。他在黏土沉积物中找到了高含量的铱、冲击石英以及类似玻璃陨石的风化物质,而只有陨石撞击或核爆所产生的高温才会形成这种物质。

玻璃陨石

不仅如此,此地的地层中有着由许多杂乱岩石形成的后沉积层,这样奇异的地层结构只有陨石撞击才可以做到,因此被视为陨星撞击学说的证据。

在年时,希尔德布兰与彭菲尔德进行合作,一同研究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地质特征与构成,他们在位于墨西哥湾附近的海底下方米处的陨石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长石与辉石,而陨石坑的下方则是厚达米的安山岩与角砾岩,这些火成岩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也同样为陨石撞击观点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此外,在尤卡达半岛附近海底的陨石坑中,学者们发现了富有硫的岩石样本。

安山岩是一种细粒喷出火成岩

多重撞击说

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陨石坑可不止这两处,除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与海地两处以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位于英国北海外海的银坑陨石坑以及位于乌克兰的波泰士陨石坑,这些陨石坑的规模较小,并没有希克苏鲁伯陨石坑那样大的面积和深度。

波泰士陨石坑

但正是这些陨石坑的存在,为“多重撞击说”的观点提供了依据。而近年来,在北纬20度至70度之间的地区内,发现了越来越多年代相近的陨石坑。

“多重撞击”的观点认为,在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大灾变可能是由一连串陨石撞击引起的,而不是单独一颗。彗星会受行星潮汐力的影响,使其在撞击前分裂成数块,而这些碎块会在短时间内连续撞向行星。这种事情在万年前的地球上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

天体会被潮汐力撕碎

揭示的真相

正如上文所说,学者们在墨西哥尤卡达半岛的海底发现了大量富含硫元素的岩石样本,通过多重撞击学说推论所得出的观点,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亡的谜底也逐渐被揭开。

在1亿万年前,一颗名为“巴普提斯蒂娜”的小行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运行,突然被一颗直径约55公里的小行星撞碎了,碎片也就成为了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带。而这小行星带中的碎片闯入了地球的公转轨道,其中一颗直径10公里的碎片撞击了万年前的墨西哥尤卡达半岛,形成了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次撞击使无数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遮蔽了阳光;此外,此次撞击向大气层中排放了超过亿吨的硫气体,在平流层中出现了大量以气溶胶形式存在的硫酸。随着气溶胶沉降,使得日照量随之大幅降低,地球的气温骤降。

首先是植物、浮游生物的衰亡,而随之消失的是以恐龙为首的草食龙动物与掠食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产生了短期温室效应,并且可能会形成数十年的酸雨,这对陆上与海洋中生物的恶劣影响,不可估量。持续性火山喷发与陨石撞击时引发的海啸也是恐龙灭绝的重要原因。

火山喷发也来凑热闹

结语

从万年前的大灭绝开始,恐龙在地球上为期1亿万年的统治算是正式结束了,与它们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短得可怜。

这个世界充斥着太多古老的谜团,而宇宙间的谜团更是数不胜数,或许生命的诞生与毁灭都是来源于巧合,而历史从不缺少的东西就是巧合。或许人类的文明也有会走向终点的那一天,但我们会尽己所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宇宙埋藏着众多的秘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