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火花闪耀在世界文明的星空
接受《中国报道》记者的连线采访时,李新伟正身处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这里是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王国科潘古城的所在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项目中方负责人的李新伟,带领中国和洪都拉斯的联合考古队从年开始就在科潘玛雅遗址开展工作。
“不知其他文明之美,如何得知自己的灿烂。”长期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李新伟表示,要真正说清楚我们自己的文明为什么优秀,必须“走出去”对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进行第一手的扎实研究,对于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神秘关联”也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理事长于建设认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红山文化区域向东北连接渔猎文化;越过燕山,进入了华北平原,是最早诞生农业文明的地方,也是适合农耕文化的地方;西部紧接蒙古高原,是游牧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这里就像一个三叶风车的中心,处于几种文化形态的交汇处,红山文化最早的文明起源与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图/新华社
△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是一座土石结构的正圆丘形,直径在60—米之间,从山岗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高7米多,是迄知中国史前时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类似“金字塔”。供图/张星德
远隔万里的奇妙相似
考古学家张光直等一些专家曾提出过“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说,即认为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因此才会呈现出如此多的相似性。若是这样,那中国的东北地区正是古代亚洲人前往美洲的必经之地。
于建设从人类学的角度介绍说,吉林大学教授朱泓等学者研究认为,从基因表达和头骨特征来看,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古东北人种可能与因纽特人有一定关系,同样都有高颅的头骨特征。因纽特人有可能是从东北亚出发,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在俄罗斯远东鄂霍次克海沿岸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土了很多用骨头做的骨鱼钩、鱼鳔,与因纽特人捕捉海兽的文化方式是相同的,国外学者就将此地域的文化命名为前爱斯基摩文化,他们推断因纽特人是由东北亚的居民迁徙过去的,其迁徙时间最早为距今四五千年,这是国外学术界对因纽特人在美洲出现这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于建设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红山人极有可能是其中东北亚人的一支,当然这只是一个探索方向,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来验证。
根据李新伟和同事的实地研究发现,玛雅文明和中国商代以前的文明特别是红山文化特别相似,其许多的共性确实让人不得不引人遐想。“而特别有意思的是,玛雅最兴盛时期相当于中国隋唐时代,比红山文化等晚了几千年。”
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形态相比,从红山文化中可以看到许多共性。“红山文化的发展经过了一个神本主义社会,埃及也是一个高度的神本主义社会,它的金字塔、神庙、神殿都包含着向死而生的生存观念,特别那些王都是有高度的神灵信仰。在红山文化中,同样也存在对神的信仰。在文明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推测,红山文化可能与其他区域有过交流。”于建设表示。
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字塔”,美洲的玛雅文明也有“金字塔”,而在差不多同时期,中国也有类似的“金字塔”建筑——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的庞大祭坛建筑——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庞大“金字塔”祭坛,基部直径约百米,高7余米,遗址面积近万平方米。其与玛雅“金字塔”有很多的相似性。
据李新伟介绍,中国史前陶瓷中很具特色的器具在美洲多种印第安民族的陶器中也能看见,玛雅文化遗迹出土的彩陶色彩夸张,绿色、红色、黑色的几何图案同红山文化等中国史前文化的陶器有着相当的接近性。玛雅文化的玉器发展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中国和玛雅文明对于玉都有着特别的爱好,有着把玉和生命的繁衍联系起来的信仰,而红山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崇龙尚玉,有些玛雅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惊人相似。
此外,玛雅时期雕像的花纹与中国早期的雕像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猪龙等最早的龙的形象;玛雅文化中的蛇神形象,比如壁画以及祭司权杖蛇头雕刻都类似于中国早期文化中的龙,而且蛇神崇拜和龙的崇拜都与祈雨有关。
发达的农业生产惠及世界
红山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赤峰,现在也是著名的小米(粟)产地,金黄的小米粥、酥脆的小米锅巴是这里的特产,这里的小米有着不折不扣的年种植历史。粟,正是红山先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针对红山文化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正是内蒙古赤峰人。年,刘国祥等人在对兴隆沟聚落遗址发掘时,采用浮选法,发现了多粒发黑的粟、黍碳化颗粒标本,经北京大学团队C14鉴定测年最早为年,这被认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时代最早的谷物。
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先民们驯化农作物后,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到了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考古实践来看,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非常丰富:打磨精细的石斧、桂叶形双孔石刀、三角形平底的石簇,大量的石耜和磨盘磨棒……它们都是红山先民大量从事农业种植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明。
距今年前后,粟、黍种植传播至东北亚、中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哈萨克斯坦、泰国均发现了距今年前后的粟、黍遗存。距今年前后,粟、黍已经在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和韩国普遍种植,并传播到今天欧洲中部的德国、匈牙利地区及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农作物栽培与传播丰富了早期世界先民的饮食,促进了人口的繁衍与进步,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这些地区文明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的红山文化彩陶,上面为几何纹,中间为龙鳞纹,下面为花卉纹,是欧亚大陆汇合点迸发出的火花。
史前多元文化的汇聚与传播
奔流不息的大河,冲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形态。正如同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其他古代文明一样,长江孕育了良渚文化,黄河孕育了仰韶文化,西辽河畔的史前先民也创造了传承有序的史前文化,其中,最闪亮的星斗就是红山文化。
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戴向明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说,距今年至年间,正是史前文化交汇频繁时期,从红山文化自身看,也带有强烈的兼收并蓄的文化形态特征。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聚,这里成为兼容世界东西、吸纳中国南北文化的大熔炉。红山文化的物质符号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早到晚,不断地扩大、延伸着影响力,在不同区域文化之间进行着超越现代人想象的交流与传承。从更广阔的范围考察,中华古文化可分为面向欧亚大陆和面向环太平洋传播的两大方向,红山文化所在的西辽河流域正处于这两大方向的交汇点上。
造像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出土器物。据戴向明介绍,在史前文化诸物质文化因素中,人的形象占首要位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