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产阶级衰落史
二战后,在美国的黄金时代大潮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培育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个阶级生活富足,受过良好的教育,遵纪守法,还勤劳能干,文明上进,怀揣理想。美国中产阶级最为兴旺发达的时候,差不多能占到美国社会总人口的80%,这也是被全世界津津乐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一般而言,社会结构呈现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纺锤型或者橄榄型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产阶级群体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财产,是最不可能在社会闹事和采取极端态度的群体。长期以来,中产阶级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是美国社会的稳定器。
美国人以中产阶级出身为荣,从勉强温饱到自食其力的百万富翁,都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一员。不过按经济上划分,中产阶级是指中位收入3/4到两倍的阶层。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共同富裕的年代,数以百万计的人《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上了大学,工资大幅上涨,家庭得以购买房屋、汽车和电视。劳动者的真实收入大约翻了一番,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虽然很大,但差距也不算太大。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增速和劳动工资增速开始放缓,工资增速明显慢于劳动生产率和GDP增速,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停滞或下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同时,企业组织和劳动契约的转变与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和就业政策有很大关系。70年代的滞胀促使美国政策调控思路,从凯恩斯式需求管理政策转变为拉夫式的供给测政策,减税、养老金改革,金融去管制和增强劳动市场弹性等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方案都是劳动式微的重要推动力。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掀起新自由主义浪潮,美国中产阶级受到严重冲击。里根上台后的美国中产阶级,差不多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奥巴马担任总统的八年,美国中产阶级又是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
一代不如一代的美国中产阶级
低收入家庭子女之前的人生目标是,完成高中学业,找个稳定工作,晚婚晚育,进入中产阶级。现在不行了,研究表明,过半的美国年轻人不光进入社会时收入低于自己的父辈,可能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超过父辈了,而且生活开支还在继续上涨。
人类社会分层大都是呈金字塔形状,即从事低端工作的人口会远多于中产,而中产人口远多于富豪,美国中产阶级以前之所以能如此兴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把有色人种和女性排除在劳动力市场外,且他们拥有强大的工会组织,能给他们带来比市场正常给他们更高的报酬。举个例子,每个中产都想请保姆做家务,那请问保姆从何而来?每个中产都想做办公室,那请问脏活累活由谁来做?
所以,没有足够庞大的低端人口支撑,是无法供养中产“小资”生活的。按照社会学规律,美国中产阶级不可避免的减少。况且,美国经济又差强人意这么多年。中产阶级萎缩又包括两个社会现象,一是中产阶级的绝对数量萎缩,二是低收入接近晋升中产阶级的人群上升通道缩窄。过去半个世纪,美国中产阶级占比下降了约十个百分点,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向上流动,大部分都是向下流动,下一代收入超过上一代的比例降至历史低位,中产阶级向低收入阶层流动增加了一倍,从5%到11%。美国收入分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两极分化。
美国就业市场里的中产阶级“众生相”
从就业人口比例来看,在过去50年里,“健康和家政行业”是保持持续增长的行业之一。具体是养老院社区的护工、保姆,清洁等低收入行业。
“专业人士”,工程师、教师、律师、医生护士,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等阶层的增长,在80-90年代达到高峰,此后迅速滑落且跌势不止。这可能反映了全球化的影响,白领工作岗位正在外流。
“技工”是蓝领中产阶级的代表,在70至00年代。差不多与“专业人员”的份额同步增长,反映了美国工业向高科技转型的现实。在过去20年里,技工基层重新恢复了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美国留存制造业的升级,也就是说,高端技能蓝领需求强劲。与此相对照的是,低级能蓝领需求低迷。
在中产阶级里,“健康和家政”代表的下层中产阶级和“技工”“专业人员”所代表的上层中产阶级都得到发展,而中层中产阶级却停滞不起,甚至萎缩。这里包括“保洁和保安”,“简单劳动力”、“生产线工人”、“办公室职员”、“营销人员”。
“保洁和保安”是典型的低收入工作,前者主要是机构保洁(不是家政),后者主要是商场、大楼,机构保安,这个行业需求小幅涨落,大体保持稳定。
“简单劳动力”包括零售、餐饮、建筑工人、卡车司机。在物流港口铁路等收入略高一点,就业份额却一直在下降。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生产线工人”,这里有中国因素,但更大的“功劳”在于北美自由贸易导致,美国中低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墨西哥转移;中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加拿大转移,办公室职员依然是妇女就业的大头,但在办公电脑化、自动化的大潮下,这一行业也受到很大的打击(中国人深有体会,文员都是公司里工资最低的那头)。
此外,“营销人员”是另一个小幅涨落,但在这个近30年里持续缩小的行业,面向消费者的营销变化应该不大,但随着制造业和供应链的外流,面向企事业的营销出现萎缩,电商则是又一股竞争压力。
简单重复的工作大量被自动化取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大专)发达,但对普通家庭来说,完成高中依然是头等大事。高等教育依然是少数人的专利,不断上涨的教育开支,也是摆在美国家庭的现实问题。美国贷款上学的本科学生比例高达94%,七成以上的美国大学生毕业时身上都背负着学生贷款,平均每人的债务超过美元。
教育是,能否通过上升通道的“信号灯”。在大城市里,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大。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收入会持续下降。美国农村和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还在继续,可是工作机会多的地方,生活费用也高。
年开始,几乎所有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增加都来自于妇女参加工作。另外退休福利现在也在减少,大部分商家不再提供传统的单独退休金(DefinedBenefit),而是将补贴存入个人的退休基金账户(DefinedContribution)。
美国经济转型对中产阶级的冲击
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大幅度衰落,美国社会的传统生活和思维方式被逐步改变,保守主义价值观抬头,美国社会矛盾开始集中爆发:
第二产业工人把矛头指向非法移民;依赖社会福利生活的低收入基层,指责国际化大公司和超级富豪不承担社会责任;背负沉重学生贷款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欺骗了他们,有学位也根本找不到好工作;下岗的白领认为,公司用廉价的印度人替代了他们曾经的岗位;无所事事,但犯罪率高企的黑人社区,时常抗议警察滥用暴力;仍在辛苦劳作的上班族抱怨,医保太贵、税收太重……社会议题上的尖锐对立,但每个人都在抱怨的是一个问题,“高报酬”的中产阶级岗位在缩水。
美国收入分配结构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转折的。旧经济中,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白领是被终身雇佣的,而蓝领工人则通过工会获得,事实上的终身制雇佣。给那时的中产阶级画像:白人、盎格鲁-萨克逊血统、新教徒、男性、高中毕业后即接受大学教育,在职业生涯早期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收入不菲,一干就是三四十年,沿着公司的等级阶梯擢升,在退休时获得约定给付的养老金和可观的医保福利。企业管理层的工资取决于内部的薪酬结构,而非高管市场,CEO与一般雇员的收入倍数基本在30以内。
70、80年代初开始,美国在汽车、消费电子、机床、钢铁和半导体等领域越来越受到日韩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挑战,研究者和企业家开始反思终身雇佣制。以IBM为例,它于80、90年代初开始转型,通过将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分别外包给英特尔和微软切入微电脑行业。扩招还是缩招,员工扩充还是缩减规模,外部融资还是内部融资等决定都企业管理层决定裁员,股票回购和慷慨的职业心理人的股票期权计划,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举动,现在都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新晋”中产阶级
从50年代开始,先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印度和中国大陆都饱受人才流失之苦。-年,中国台湾赴海外留学的3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只有2,名回到本土,这中约60%里有工科背景。-年,韩国教育部接受到1万多名留学申请,毕业回国的比例也不足10%。年以来,中国始终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的印度的两倍。在学科背景上,中国以工程学为主,印度则是理工科。
移民的流入缓解了美国劳动力的短缺,但人才的回流也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留学生毕后留在美国一部分的原因是,美国能提供与其知识背景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当国内的情况改善,这部分人就会选择海归。以韩国为例,60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一面阶级吸引外商投资,“进口”高技术就业岗位,大力培育本土的高新企业,另一方面投资高等教育,联合美国院校和科学家创办实验室,吸引留学生回国培养本土人才。
80年代末开始,韩国人才流失的现象就开始逆转,三星的成长就是韩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创办自己的研发实验室和开展反向工程,再到引领前沿创新,美籍韩裔留学生和在美国工作的工程师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生开始大规模前往美国留学,至年在美华人留学生数量规模达到六万。年后留学增速显著加快,至年增幅放缓。绝大多数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会留在美国多年,回流率极低。至年,在美国博士学位五年后仍在美工作的留学生比例高达98%,年才降到分之90%以下。
“保守主义”,都是经济不行惹的祸
欧美经济增速变缓,内部矛盾压不住了,保守主义就要抬头,对外甩锅。
责任肯定不能推到老百姓头上。谁敢提,选票不想要了吗?
责任也不能是执政党的。要推就推给反对党,要么就推给外国。
德国人日子变差,说责任是英国和俄罗斯的。
日本人日子变差,说责任是欧美白人和中国的。
如今美国人日子变差,应该说责任是谁的呢?小国背不起这个责任,盟国要搞好关系,那这口黑锅只能扔给中国了。政客也有一套说辞:美国把大量工厂搬到中国,是中国“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岗位。是美国人无私的施舍,让中国人这几十年变富的。好像向民众许诺,只要封锁中国,就能把工厂和工作岗位从中国搬回来,本国的经济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美国中产阶级衰落是结果,但原因不在中国。中国只是全球化、产业链的一环,是资本主义选择了我们。当美国人最低工资都远超中国的时候,追求低成本的跨国公司必然会迁往国外。
资本家雇佣中国人,生产出低成本的商品,赚到钱后再以回购股票或交税的形式回流美国。美国政府通过举债以发福利的形式,提高美国人的购买力,最终美国人物质水平极大的丰富,东西用不完就浪费、就糟蹋,因为这些都太便宜了,唾手可得。
资本家并不在意工厂开设在东南亚还是中国,他们只关心利润表和工作效率。如果只是贪图人工便宜,为什么不把工厂搬去拉美,搬去非洲呢?是被我们的东方美和汉语征服了吗?
年,据决定iphone上市前一个多月,乔布斯将几名副手召集到一个办公室中。他愤怒地举起他手中的iphone,并将其置于恰当的角度,以便在场的人都能看到塑料屏上的数十道划痕“我不想卖这么不完美的产品”他绷着脸说,“唯一的办法是用不会被刮花的玻璃屏,我要换成玻璃屏,而且要在六周内做到完美”。
一位高管离开会场,立即订了前往中国深圳的机票。既然乔布斯先生想要完美的产品,除了深圳,别无他处。当屏幕抵达工厂后,中国工人们要在96小时内,每天给部iPhone装上玻璃屏。他们做到了,这家中国公司叫蓝思科技。
前苹果高管曾对《纽约时报》说,‘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你需要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
产业链是中国留住工作岗位的重要法宝。但产业链也是有极限吸引力的,东南亚等地产业链越发达,越安全,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越好,他们的吸引力就越大。所以中国沿海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腾空换鸟,全力冲刺高科技产业。能迁到中西部地区的,我们就架桥、修高铁、建产业园,限于海运成本迁不动的,中国资本就带头迁到东南亚。
血汗工厂和产业链能回流到欧美吗?“红脖子”的小孩还愿意去“血汗工厂”,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拿最低工资吗?显而易见,中国制造非但不是美国中产阶级命运的“天煞星”,反而是他们维持物质生活的重要“保障”。
曾经,美国的中产阶级在为冷战的胜利欢呼。可结果证明,苏联的解体正是美国中产阶级噩梦的开始!美国发生的事情,未必将来不会在中国发生。中产阶级只有靠教育改变命运,跳上历史变化的快车。中国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时不我待。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