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摘帽114个省定贫困村交出脱贫答

九月的临朐,秋高气爽,丰收在即。

地处潍坊市南部山区的临朐县,地域面积平方公里,年省定贫困村一度达到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临朐尽锐出战,截至年底,临朐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脱贫答卷。

临朐打了一场怎样的脱贫攻坚战?4年间,坚信“天道酬勤”的临朐人,秉承沂蒙老区革命精神,在沂山脚下、弥河之畔拼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临朐路径”。

扶贫容易,扶志难,包村帮扶亮本事

——看人下菜碟,点子招招出到了心坎上

近日,记者沿临朐县城驱车一路南行来到冶源镇巩家桥村聂象波的观赏鸟养殖基地,旋风、虎皮、云斑等近千只鹦鹉或振翅跳跃,或摇头晃脑,或眯眼小憩,鸟语鸣沸不绝于耳。

聂象波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一对鹦鹉一年孵化4窝,价格每只20元到元不等,出售鹦鹉按比例分红3万多元,凭借技术、劳动收入7万多元,去年共出栏鹦鹉0余只,家庭创收超过10万元。

年,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牛伟志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奋起成为聂象波的脱贫帮扶责任人。第一次到聂象波家中,就让两人犯了难:多年前的锅炉爆炸事故中,妻子不幸去世,他本人全身大面积烧伤,造成终身肢体三级残疾,没有了劳动力和收入来源,还因治疗费用欠下一屁股债……

扶贫容易,但更要扶起聂象波对生活的信心。两名书记先从他的心结入手,隔三差五到聂象波家中与他促膝谈心,渐渐打开了他的心门。还意外得知,聂象波养病期间曾养过两只鹦鹉,还养出了门道,逐步掌握了鹦鹉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一年下来孵出了10多只小鹦鹉。

养鹦鹉会不会是一个突破口?牛伟志和赵奋起看到了门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实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促成村党支部与聂象波联合创办临朐县彩凤鹦鹉养殖合作社,建起巩家桥村观赏鸟养殖基地。村集体凭借基础建设投入只拿收益的40%,聂象波凭借技术、劳动占收益的60%。

合作社的第一批幼鸟繁殖成功并上市销售后,他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现在,老聂还有了另外的身份——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合作社的“技术顾问”。

“下步,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争取繁育到只,迎接疫情过后的市场反弹!”聂象波自信满满。

产业不少,路子难找,产业扶贫出实招

——把准脉再开方,一条产业链串起致富梦

耳顺之年的王立春,如今端上了“铁饭碗”。“我在这里打零工两年了,一年干天,一天能赚到80块钱!”

在位于临朐县沂山脚下的伏峪村,沿着村口往西北方向行进,一个个大棚顺着山势层叠分布,宛如一条银色长龙,颇为壮观。旁边的玉米地里,十几个村民各自劳作,或除草,或浇水,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人群中,干得最为卖力的就是王立春。老王今年60岁,年轻时在外打工,没想到一场大病,让家里落下了饥荒。干不了重活,他只能回家侍弄9分薄地,种植花生、玉米等,收入十分有限。“望天吃饭”的王立春一下子没了心气儿,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过去这样的人家不少。”伏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俊利告诉记者,这里是典型的山村,土地贫瘠,光板田里产出的花生、玉米刚够糊口,有能耐的早出去打工了。年,全村户人中就有96户名贫困群众,是典型的省定贫困村。

深度贫困村咋脱贫?村里请来专家把脉,发现这里的砂质土地可以种植墨西哥玉米,这种玉米不值钱,却是养殖蚂蚱的好口粮。伏峪村顺势而为,在村里建起了蚂蚱养殖棚,成立了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统一种苗、统一指导、统一销售。

“村里的蚂蚱养殖大棚发展到了多个,村里近一半村民从事这个行业。”王俊利告诉记者,该村当年仅蚂蚱养殖一项,收入就达万元,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哪能想到有这样的好光景!”摘掉贫困帽的王立春,跟记者细数来年打算,今年村里要引入蚂蚱深加工技术,我想再学学新技术,卖卖蚂蚱酱、蚂蚱干等特产,贫困帽摘掉了,咱还要接着奔小康呢!

线下不丢,线上忙,电商扶贫显能耐

——合适就是最好的,直播带货让非遗成了“网红”

前不久,临朐县冶源镇平安峪村的老刘家手工箅子技艺传承人刘岳清跻身“网红”。在他的手工箅子工作室里,镜头前的刘岳清正通过网络平台直面网友,拿起几根高粱秫秸编织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外观精致的箅子就初见雏形,引来点赞一片。

“从元宵节开始,我在线上直播。以前做的产品都是攒一年的,年底赶集卖。现在通过自媒体带动产品的销售,供不应求。”刘岳清说,目前,他在5个平台开通了直播间,共有粉丝数20万+。从开通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开了12场直播,每场粉丝流量过2万,共带货单,销售额2万多元。

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一位36岁的残疾农民。6年,他在机械厂打工时,不慎造成右手二级残疾,这让刘岳清对什么工作都“没兴趣”。父亲有一手箅子制作好手艺,刘岳清从小耳濡目染。“老一辈的手艺,不能到我这里失传了。我得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还要越做越好。”

年,他果断辞去了合金厂的工作,回老家传承传统手工艺;年,他创建临朐县老刘家手工编织品加工厂,大力发展传承传统手工制品,当年7月,手工箅子成功申请临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眼见自己的作品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而来登门学习。“招工招徒,要么是残疾人、要么是贫困户。”刘岳清说,通过放手工活的方式,让他们也加入到箅子编织行列,目前已带动10余户贫困户脱贫。

放眼临朐之外,刘岳清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自媒体这一块儿真是太强大了。昨天我直播了11个小时,有接近6万人过来观看,接了80多单,卖了0多元的货。”看着不断上涨的“粉丝”,村民们越来越相信互联网的魅力。

“下步我有两个目标,一是利用线上平台,做好手工箅子传承,让更多的人认识手工箅子。二是试着通过抖音和快手平台继续带货,把俺们村和周围村的花椒等农产品通过线上卖出去,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他憧憬道。(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谭佃贵通讯员刘明志刘瑞华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1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